2013年9月28日 星期六

看展趣*國家地理125經典影像大展 | A New Age of Exploration, National Geographic at 125

國家地理125經典影像大展 | A New Age of Exploration, National Geographic at 125 

這一天跟媽咪來到了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參觀National Geographic的影像大展。展出的除了有125來相當稀有且有意義的照片外,還有影片、互動式影像等許多有意義且富有教育性質的作品。

國家地理125經典影像大展 | A New Age of Exploration, National Geographic at 125 - 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
剛好這一天在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內有世界文化日的活動!

國家地理125經典影像大展 | A New Age of Exploration, National Geographic at 125 - 經典相框
超經典的Nat Geo相框!

國家地理125經典影像大展 | A New Age of Exploration, National Geographic at 125 - 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
剛好 (還真是剛好分明就是算好的吧?!) 在這一天還有抗議示威的人

國家地理125經典影像大展 | A New Age of Exploration, National Geographic at 125 
重頭戲來了!

簡介

1888113日的晚上,國家地理學會在美國華盛頓成立。從那時候起,這個獨樹一幟的科學與教育機構既是傳播資訊的媒體,也是使命的推動者。它聚集了說故事的人、科學家與探險家,贊助了多項偉大的探險考察行動,在125年來成為來人類科技與知識發展的重要先鋒。
「探索無限 - 國家地理125年經典影像大展」展出了代表國家地理學會一又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150幅影像,分為「影像歷史」、「深入險境」、「生命之歌」、「憤怒大地」、「人文探索」、「走進科學」、「攝影精粹」及「台灣記憶」等八大主題。除此之外,展覽還特地從美國華盛頓國家地理學會總部取得許多珍貴的實物展品,包括了曾經在野外捕捉到許多動人畫面的動物攝影機、相機陷阱,以及有百年歷史的珍貴雜誌,並且結合了動人的影片與互動式多媒體,共同訴說國家地理學會精采的歷史與經典的時刻。

在一個大多數人只能坐在扶手椅上幻想旅行的年代,《國家地理》雜誌的作者和攝影師突破種種困境,把色彩繽紛的世界帶到讀者跟前。125年後的今天,國家地理學會的探險家、科學家、文字記者與攝影師,仍不改初衷,持續探索地球上每個角落不為人知的面貌,繼續記錄最動人的地球真相。

一、影像歷史
國家地理125經典影像大展 | A New Age of Exploration, National Geographic at 125 - 一、影像歷史 
照片,是《國家地理》雜誌的語言。在進入20世紀之前,國家地理學會的第二任理事會主席,也是電話的發明人亞歷山大‧葛拉漢‧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以及第一任雜誌全職總編輯吉伯特‧葛羅夫納(Gilbert H. Grovesnor),就為年輕的雜誌定下了這個原則。這也是讓《國家地理》雜誌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雜誌的主要因素之一。

《國家地理》雜誌從1896年開始就定位為一本「插圖月刊」,但自貝爾與葛羅夫納接手學會與雜誌開始,照片成為雜誌不可或缺的元素。「照片,而且要用很多」是貝爾的明確指示。雜誌在1889年刊出了第一張戶外照片;1905年雜誌刊登了11張西藏拉薩的照片,幾個月後,甚至一次刊出了138張關於菲律賓原住民的照片;1910年,雜誌開始刊登手工上色的「彩色」照片……。隨著雜誌的讀者(學會會員)人數不斷攀升,國家地理強調攝影的基本風格逐漸根深柢固。這本雜誌從一開始就是紀實攝影在藝術與技術上的推動者,一直到今天仍是如此。

二、深入險境
國家地理125經典影像大展 | A New Age of Exploration, National Geographic at 125 - 二、深入險境 
125年來,國家地理學會成功拓展了對探險與發現的支持,贊助了許多知名與不知名的探險隊,致力於揭露地球每個角落的面貌。上自最高的平流層,下至世界底部的大海深淵,國家地理學會總是不斷求新求變,讓科學家能安心使用最新科技,在探索未知的同時,也能保障自身安全,並蒐集到最多資訊以供研究。

國家地理攝影師隨著冒險犯難的探險隊前進地球各角落,記錄下世界上許許多多的「第一次」。極地、冰川、高山、峽谷、海底、洞穴、甚至天際,都有《國家地理》攝影師的蹤跡。在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是極地資訊的主要來源。極地探索的時代恰好與攝影技術、照相製版和無線電通訊的快速發展重疊。這些技術讓全世界觀眾得以及時了解探險家的最新進展,最重要的是,還可以欣賞到相關的人、地和物的照片。

三、生命之歌
國家地理125經典影像大展 | A New Age of Exploration, National Geographic at 125 - 三、生命之歌 
「動物非常倚賴身體語言來溝通,」《國家地理》雜誌野生動物攝影師法蘭斯‧藍汀(Frans Lanting)曾這麼說。《國家地理》雜誌刊登野生動物照片已有超過一個世紀的時間,這些照片展現了動物肢體語言可以傳達出的每一個動作——從攤趴在地的姿勢開始,因為許多早期的野生動物照片描繪的是狩獵的戰利品。然而,隨著時間演進,帶著更精良裝備的攝影師開始拍出一張張生動的動物活動影像——跟蹤、覓食、求偶、竄逃。被相機捕捉到的動物有各式各樣的姿勢,無論是慵懶休憩、勢均力敵、警覺、憤怒、準備爆發攻擊或撤退。

這些照片解開了動物行為的謎題,而攝影師也持續用相機記錄著這棵不斷萎靡的生命之樹。在學會的動物照片愈來愈清晰之際,「野外街頭攝影」也隨之衍生:《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不斷重新解讀動物的身體語言,甚至以讓人驚訝的創新方式描繪逐漸消逝的生物,讓我們更深入了解和我們共享地球的所有生命。

四、憤怒大地
歷史大概很少像自然災害這樣大規模地恐怖重演。在189611月號的《國家地理》雜誌中,伊莉莎‧席德摩報導了甫在日本海岸肆虐的毀滅性海嘯——規模幾乎相當於雜誌也報導過的2011311大海嘯。學會的出版品和電視節目常常以地球災難為主題。事實上,在19811月《國家地理》雜誌推出聖海倫斯火山爆發專題報導、成為雜誌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篇章的一個世紀之前,學會創辦人中幾位地質學家對火山和地震的研究,就已經是學術經典。從1888年開始就是原始會員的約翰‧芬利上尉(John Finley),因為對龍捲風有開創性的研究,被奉為「第一位劇烈風暴預報員」。如今,依然有像卡斯坦‧彼得(Carsten Peter)這樣會綁著繩索垂降進入活火山口拍攝極險之境的攝影師,而學會也贊助了「龍捲風攝影機」和「閃電攝影機」的改進計畫——這些設備能從各個方向靠近,讓攝影師不需要賭命深入險境,又能捕捉到驚心動魄的景象。

五、人文探索
國家地理125經典影像大展 | A New Age of Exploration, National Geographic at 125 - 五、人文探索 
國家地理學會誕生於探索的年代,深入陌生國度,報導各地民族的生活方式,正是國家地理撰述與攝影師的一大使命。他們帶回來的探索成果,除了反映美國社會對其他文化的認知,也見證了一個不斷變遷的世界。

國家地理攝影師帶著相機與一份細膩的文化感探索這片土地。他們捕捉了地球每個角落另人驚豔的各種景致,視角廣大,這些風景、市集、熟悉的景致以及未知的視野,全都被賦予了嶄新鮮活的生命。

單純地記錄無法完整詮釋國家地理學會開拓視界的野心。早在20世紀初期,學會贊助希拉姆‧賓漢(Hiram Bingham)前往壯觀的「印加失落之城」馬丘比丘進行發掘,開啟了學會對考古學的恆久熱忱。而在美洲的考古方面,學會因為派出許多目前已蔚為經典的探險隊而站穩領導地位。從美國西部峽谷到非洲草原,從沉船殘骸散落的海床到在空中飛翔的奇異鳥類,國家地理學會盡全力支持著各式各樣的田野調查專案。

六、走進科學
國家地理125經典影像大展 | A New Age of Exploration, National Geographic at 125 - 六、走進科學 
如何跟上科技發展的腳步,走在時代尖端?《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和編輯一直都在面對這個問題,無論是報導亞歷山大‧ 葛拉漢‧ 貝爾在1900 年代早期進行的四面體風箏實驗,在1983 年探討讓人驚奇的電腦晶片,或是在2010 年解釋什麼是奈米科技。基本的問題在於,科技日新月異,更替極為迅速:在20 世紀早期看來充滿希望與未來主義觀感的照片,現在早已褪去光環,成了純粹懷舊的圖像。因此,以投射出希望為目的的照片,例如展現賽璐珞或火箭動力彈射座椅之奧妙的雜誌照片,逐漸——也必然——讓位給了一種更寫實、更具新聞性的手法。然而,整體看來,學會在科技領域的出版成績,代表著學會對於記錄「這個世界和其中的一切」這項使命的最純粹表達。在接下來的另一個125 年中,國家地理學會將繼續報導科學家為了解世界,並嘗試讓世界更加美好,而做出的不懈追求。

七、攝影精粹
國家地理之所以能夠成為全球紀實攝影的殿堂,除了因為這些作品所記錄的事件與主題的重要性之外,更是因為這些攝影作品對美學的追求與創新。

像任何一張好照片,國家地理的經典影像是光線、構圖與瞬間三大要素的結晶,然而國家地理的攝影標準,要比任何媒體都高。為了讓這三大要素都齊備,國家地理的攝影師有時經過數年的計畫,帶著上千公斤的器材,進行數千公里的旅程,然後再跋山涉水,耐心等待,在消耗數千卷底片(或裝滿數百張儲存卡),再重複幾次這樣的過程後,才能得到一張足以流傳久遠的畫面。

另一些時候,運氣將完美的畫面送到隨時有以待之的攝影師面前,讓他們能夠信手拈來經典之作。為國家地理工作超過三十年的攝影師麥可‧山下常說:「攝影師的工作包括要有好運氣。」而野生動物攝影大師法蘭斯‧藍汀則更願意用「機緣」(serendipity)這個詞來取代運氣,「因為你要先準備充分,然後等待那個瞬間的發生。」

八、台灣記憶
國家地理125經典影像大展 | A New Age of Exploration, National Geographic at 125 - 八、台灣記憶 
《 國家地理》雜誌曾經以專題報導台灣十餘次。最早的報導始於1920年,這篇長達46頁的報導詳細描繪了日治時代的台灣:包括完整的樟腦製作流程、台灣的地理區域,以及各原住民族的風俗。1945年刊出、由外交官約瑟夫‧巴蘭廷(Joseph W. Ballantine)撰寫的〈我住在福爾摩沙〉, 則對二戰期間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有生動的描繪。1950年,國家地理以〈東方的熱點〉報導了國共戰爭以及國民政府剛剛來到台灣時的現況,不僅解釋了當時的政治局勢,也深入全島,對原住民、各地風光以及農漁業、宗教等做了十分全面的描述。

19691月,台灣登上《國家地理》雜誌的封面,這篇由海倫與法蘭克‧史瑞德完成的四十多頁的報導,不僅涵蓋了台灣全島的風土人情,對當時的國防軍事也做了深入報導。在台灣經濟正振翅起飛的1982年,國家地理描繪了一個富庶安逸,但新的政治變革也悄然醞釀的島嶼。國家地理對台灣的大篇幅報導最後一次是在1993年。著名攝影師茱蒂‧考伯為「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留下了許多經典的註腳,也觸及了台灣當時已方興未艾的民主運動和日漸惡化的環境問題。

這些時間跨度將近百年的照片,清楚地鋪陳出台灣經歷過的各個階段和各種面相。從這些照片當中,我們不僅能回味台灣歷史,也能更加體會國家地理客觀、全面,而且深入的報導風格。


這次是以預售雙人套票參觀展覽。預售票為NT$299 (兩人),並可享語音導覽七折優惠 (NT$100 à NT$70),很划算!
看完之後感觸很深我們真的要好好愛護我們的地球,關懷周遭的環境和動物!

國家地理125經典影像大展 | A New Age of Exploration, National Geographic at 125 - 簡介
經典的相框又出現了!


Exhibition Info

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
台北市100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Thanks for visiting! Feel free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deas here :)